2024年,苏州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等重大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坚决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高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持续提升“四资”管理效能,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有力推动苏州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一、2024年工作概况
1.聚焦主责主业,财政运行总体平稳。2024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9.1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004.2亿元,同比下降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稳居全省第一。突出“小钱小气、大钱大方”,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602亿元,同比下降0.7%,其中:民生支出2133亿元,同比增长0.4%,占比82%。实施“三保”预算全市会审制度,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保持“三保”优先原则,“三保”运行总体平稳。
2.聚焦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积极有为。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导向,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研究制定跨境电商扶持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享受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发放各类消费补贴,大力推进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出台促进文旅体联动丰富产品供给、促进入境旅游等领域的政策措施。
3.聚焦转型升级,产创融合持续深化。入选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获得中央奖补资金。发挥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创新功能,试点在集采中直接采购创新产品。推动会计审计评估行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一学会两协会”组织架构,成立行业“党建+业务”共同体,引进全国百强行业机构落户苏州。
4.聚焦民生福祉,公共服务保障有力。梳理形成大市待遇类惠民政策清单和本级服务类惠民政策清单。加快推动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落地见效。推进太湖新城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稳岗返还等多项惠企政策。稳步扩大惠农补贴“一键发放”实施范围。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稳定投入机制,落实沿太湖绿色生态保护资金。
5.聚焦科学高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深化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上线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电子票据,提高财政非税业务“放管服”水平。稳步推进政府集中采购扩面。制定市直属高等和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对高校、科研平台逐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6.聚焦降本增效,改革攻坚成效显著。系统谋划全市零基预算改革工作。围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成本绩效分析。梳理惠企政策清单,加大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力度。开发公车运维经费智慧管理“小巧灵”应用,首创“数币+智能合约”管理模式,实现“一车一费”精准管理。推进财政评审市域一体化系统建设,“苏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信息一体化平台V1.0”获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7.聚焦做大做强,财金事业稳健发展。做好市属国有金融资本布局优化及结构调整工作,规范开展市属金融企业市场化薪酬及企业年金管理。打包整合市级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构建统一管理体系,建立三重风险防控机制,压实资金池管理人职责。
8.聚焦风险隐患,防范处置更有力度。
二、2025年工作打算
(一)更加注重培优挖潜,厚植财政可持续发展之基
抓好增量,培植优质财源。加强财税协作和重点企业税源监测,超前研判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机遇。盘活存量,努力挖潜增效。
(二)更加注重协同联动,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能
落实各项存量增量政策,稳定居民收入,夯实消费增长的条件和基础,增强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就业预期,提升消费的能力、意愿和层级。加快落实跨境电商扶持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吸引更多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集聚。
(三)更加注重产创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之源
强化科创人才支撑,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引导制造业企业扩大有效投入,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统筹管理高校、科研平台等重大创新资源布局,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四)更加注重可感可及,满足高品质民生事业之盼
梳理惠民政策清单,全力支持市两会明确的民生实事项目。推动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提高毕业生留苏率,让更多优秀人才留在苏州、发展苏州。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金融支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减负稳岗。
(五)更加注重底线思维,筑牢防范系统性风险之墙
牢牢守住基层“三保”和地方债务不出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深化与金融、国资、审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建立协同合作、业务联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
(六)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把准财政科学管理之要
纵深推进财税领域改革,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体系,加强事前绩效审核,强调结果导向。加强财会监督与审计监督、派驻监督、纪检监察等的贯通协调,切实将联动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